但是在做決策時,總有一些避不開的思維陷阱,你避不開甚至無意識躲閃。IBM前副總裁,現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嘉陵在工作中總結了一系列的思維陷阱。
一般的管理方法似乎就是墨守成規,知道有兩種情況發生:一是有問題出現;二是有新的機會。當這兩種情況發生的時候,我們才會改變對資源的分配,但這時也就容易陷入前兩個管理決策中最常見的陷阱了。
管理決策往往以問題為起點,讓問題推動決策,以解決問題為目標,我們的時間和資源常常被用來解決問題。許多經理人和領導者都有普遍的感受,好像上班時間都在忙于解決問題,而且很多是別人的問題。當然有些問題是需要解決的,但有些問題不見得是需要我們去解決的。讓問題推動決策是一個很常見的陷阱,但是大多數人都會陷入。
比如,一位女士在上班的路上出了車禍,車子全毀了,于是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。在寫事故調查的時候,她實在有點不好意思,結果保險公司的人反過來安慰她說,你不要難過,我一年中會遇到好幾次這樣的情況。那是什么情況?原來,她之所以會出車禍,就是因為一杯咖啡。她一邊開車一邊喝咖啡,當她正要放下咖啡時,遇到一個轉彎,而她的速度又太快,這時候她想到,這樣一個轉彎的話,咖啡就會潑到自己的白色長褲上,而到辦公室后第一件事就是要見一位重要的客戶。
那么問題來了,這杯卡得是救還是不救呢?相信一般人都會去救,因為救總比不救好。如果你只是以咖啡的問題作為決定的出發點,當然救咖啡比不救咖啡的后果要好,于是就低頭扶了一下咖啡杯。說時遲那時快,眼睛稍微偏了一下,另外一只手沒掌握好方向盤,車子就撞到馬路中間的隔離帶。
在這里,那杯要潑的咖啡就是我們所說的問題,而且是緊急問題。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反應常常就是要去處理問題。但是我們常常因此忘記了我們真正的責任。我們的責任是要用有限的資源去達到組織的目標,而不是處理所有的問題。救了那杯咖啡,可能毀了車子,當然也是達不到目標。但在緊急狀況中,我們常常就想不清楚了,所以我們必須在平時多做訓練,鎖定我們的目標,不輕易被問題、狀況干擾,而把真正的目標追丟了。
機會陷阱出現的時候,我們的思維容易陷入是非題的模式,一味地想我要不要抓住這個機會,而沒有考慮好這個機會是不是能幫助我們達到目標的最好方案。如一個部門提出一個投資方案,申請更多的資源,理由是部門業務正在快速發展,需要更多的資源。于是,大家就開始對所提出的建議進行討論,爭議一場,最后表決投資或者不投資。實際上,這也是一個巨大的陷阱,為什么?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建議,一個方案,而沒有其他選擇。在沒有選擇地情況下,我們不可能做出更好的而決定。
建議在層層上報的過程中,往往下級的人希望決策在審批的過程中能提升決策的質量。
這種情況在官僚機構中最常見,基層的人做了一個計劃,一層一層報上來,每個人都想,反正上面還有人會看,或者是下面的人已經看過了,于是大筆一揮就批了。所以常常一個很大計劃一開始是由一個最基層的人緣提出來的,他可能沒有很高的境界、很寬的視野,由他制定的計劃在這樣一層層上報的過程中,質量也不會提高。就像一塊布,我們一刀剪下去已經裁成了一條牛仔褲,那再怎么改也不會改成一件美麗的晚禮服。最多是褲腿長一點或者短一點,前面貼個花或者后面弄個裝飾,但是它已經成型了,就是一條牛仔褲而已。
現階段許多匪夷所思的行政決策可能就掉進了這個陷阱,反正是一層一層報上去,每年都會有人簽字,所以就這樣墨守成規了。